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信息-政治英语 > 考研备考指导
勤思考研为2013年考生解读考研报考学校与专业的几种基本情况,这是选择学校和专业前必须清楚的知识,勤思考研建议大家详细了解。13年考生如果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去勤思网站上自己查阅,也可咨询我们在线老师为您详细解答。
择校择专业:专业和学校的选择
关于考研择校的话题总有一箩筐的东西要说,很多人选择报考学校,主要放在高校上,究其原因无非在以下几点:
高校所处位置和城市往往是经济发达,信息畅通,交通便利,很可能也是一个大地方的政治文化中心地带。由此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找工作或者继续深造或者出国都有了一个好的平台。
高校桃李满天下,校友遍全球,任何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都需要丰富的人脉资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接近性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在学校,在社会,在单位,同学校友的提携是快速成长的好办法。
高校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对社会影响力、干预力大,软实力强;从物质上讲,教学设备更为高档丰裕,实验室,图书馆这两项重要指标更有保障。
高校大师云集,在教育上,有什么比师从一位大师更令人陶醉呢?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里的“君”很多情况下就是说的大师。这里面有许多东西可以品味,
高校学子中栋梁荟萃,波涛汹涌的大海才能炼出强悍的水手,每天一群实力超凡的同学在那和你竞争对你有很大推动帮助作用;否则就如孔子所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
以上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考研不同于高考,选择一个好的专业是很重要的,选择专业重在看学校特色,导师实力和个人情况。高校中不全是讲师,都是好专业。有的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还不如有的普通高校。一般高校也不乏有讲师、特色专业。何况大多高校的讲师主要培养博士,对硕士重视不够。加之高校是社会的一种稀缺资源,高校报考人数多,竞争力大,风险很大。并非每一个人都能遂心所愿,报考学校要量力而行。
考生选择专业和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2.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就读大学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大学去;二是原学校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其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3.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4.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一般来说,专业和学校的选择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专业定学校
考生要把专业选择作为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此建议考生,在定报考院校时,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
2.以兴趣定专业
考生在选择专业时,首先要考虑兴趣,自己对什么专业最感兴趣,对什么专业了解最多,对哪方的研究领域最擅长,以后想从事哪方面工作。兴趣是内在驱动力,是内因,最能调动起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最后失败了,也算是为自己的追求努力过,从过程中也会得到宝贵的经验。
3.从需求选专业
社会需求也是考生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的因素。现在有些研究生专业虽然社会认可度高,但随着该专业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社会需求就会呈现递减趋势,考生毕业后的就业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考生在选择社会评价较高的专业时,也要考虑社会需求,了解所选专业的社会评价与社会需求是否平衡。
总的来说,在整个专业和学校的选择中考生自身的兴趣意愿、自身竞争力以及对相关院校信息的了解需要贯穿始终。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来顶一下 |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wlnan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