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考研-学硕 > 心理学资料下载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D【解析】心理过程是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包括认知、意志和情感。简称知情意。
2.C【解析】情绪、情操是心理过程中的情感成分,因为它们是情感的一部分。
3.B【解析】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人的影响,强调榜样学习。
4.C【解析】人的气质类型被划分成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其中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胆汁质。
5.D【解析】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也是行为治疗的代表人物。
6.B【解析】他人行为涉及归因者而导致归因的偏差是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此为社会心理学的内容。
7.A【解析】一致性改变是指不改变原有态度的方向,仅改变原有态度的强度的态度改变。
8.A【解析】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组织形式都会影响态度的改变。
9.D【解析】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对成就的需要、对社交的需要和权力需要。
10.A【解析】强化可以分为积极强化、消极强化、惩罚和奖励。
11.A【解析】有时候问了实验或者是研究设计的方便,我们认为划分出来的整体叫做假设群体。
12.C【解析】乔治·斯波林进行图象记忆的实验使用的方法叫做部分报告法。部分报告法是研究记忆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需要重点理解和记忆。
13.B【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影响。
14.C【解析】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密切关系,是一个倒U型的曲线。
15.D【解析】因为不知道智商的计分方法,也不知道常模和标准,所以无法比较。
16.C【解析】阿尔波特的特质理论,十分重要,需要背熟记会。
17.C【解析】能力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早熟和晚熟表现在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18.C【解析】森田正马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创设了森田疗法。
19.A【解析】高凝聚力的群体容易出现群体思维。
20.B【解析】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是发展心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实验范式。
21.A【解析】荣格的精神分析是在继承和发扬弗洛伊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2.B【解析】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否认。
23.D【解析】中年人格危机是中年人面临的重要的发展问题。
24.C【解析】主动为别人的过失或不幸承担责任,这种自动想法属于个人化。
25.A【解析】生成转化语法理论的创始人是乔姆斯基,他提出了LAD转换生成装置。
26.A【解析】吉布森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通过视崖实验,这个也常考。
27.D【解析】中年期的流体智力与随年龄的增长不变,晶体智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28.D【解析】司机可以边开车边听音乐,其实就是认知资源的不同分配。
29.D【解析】他人在场减少了人们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是责任分散产生的旁观者效应。
30.A【解析】目标理论认为对目标的合适程度可以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即目标的具体性、目标的难易度和目标的可接受性。
二.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题5分,共40分)
1.【答题要点】
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2.【答题要点】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五种需要可以分为高、低两级。
3.【答题要点】
内部言语是非交际性言语,即对自己发出的言语,它是思考问题时用来支持思维活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不出声的自问自答的言语形式。内部言语没有自己特殊的语法结构,它同外部言语一样,遵循相同的语法规则,不过它有不同于外部言语的特点:第一,发音器官活动的隐蔽性。第二,内部言语具有片断性和简缩性。第三,内部言语比外部言语有较快的速度。
4.【答题要点】
一种人格测量的单位。它是一种神经心理结构,能产生行为和引发行为,并且同一种特质,对不同刺激以同样方式反应;同一刺激,由于特质不同,产生的反应不同,不同于习惯也不是态度;特性:相对概括和持久性、有焦点、活跃性。
5.【答题要点】
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6.【答题要点】
是美国心理学家沃尔普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处于焦虑和放松状态之中,它们会相互抑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法”。
7.【答题要点】
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最佳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
8.【答题要点】
指儿童对一系列心理状态及这些心理状态与世界间的因果关系的认识。在日常认识中我们总是论及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信念、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
三.简答题(共8小题,每题10分,共80分)
1.【答题要点】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行为取向和情绪。如果一个人对某行为或某任务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就会情绪饱满,充满自信地执行这种行为或任务,相反则会回避这种行为和任务,同时,高自我效能感可以导致更为勤奋、忍耐、持久的努力,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为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积极的回报,形成良性循环;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从而加剧失败,导致更低的自我效能感。
2.【答题要点】
投射测验具有以下特点:①测验材料一般都很含糊,模棱两可,没有明确的含义,而受测者也不受任何限制,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解释;②测验的目的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受测者一般不知道自己的反应将得到何种心理的解释,使测验的结果更能反映受测者真实的人格特征;③对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而不是对某个或某些单个人格特质的关注。
3.【答题要点】
先给婴儿一个持续的刺激,直到婴儿对此习惯化,再给他一个新的刺激,观察它是否对这一刺激有定向反射。去习惯化则是重新开始定向行为反应,可以通过考察婴儿的吮吸行为、心率变化等指标来确定。
4.【答题要点】
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它是与自我中心相对而言的,要求个人在对他人作出判断或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计划时把他人的观点或视角考虑在内。
5.【答题要点】
⑴概念不同。心理咨询是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⑵性质不同。心理咨询是通过协商和协同地进行帮助,而心理治疗是通过强制性的矫正和按治疗师的方法进行调治。?
⑶操作本质不同,各自要求的人际关系也不同。在进行咨询时所需要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师和求助者之间的协助关系即平等协商、互助互长的关系;而在治疗时,则要求求助者认真配合治疗,在执行治疗方案时,“治你没商量”。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是启发求助者自己摆出解决问题的几种可能性,最后通过协商,帮助求助者自己决策选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心理咨询的本质所要求的作法。在心理治疗中,这种情况往往不能使用。比如系统脱敏疗法。
6.【答题要点】
注意是依附并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它本身并不反映任何事物及其属性。也就是说,并不存在独立进行着的注意,心理过程既可以在注意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不注意的状态下进行,因为它们有独立的反映对象。
7.【答题要点】
(1).态度构成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特别是认识和情感成分冲突时将导致不一致;?
(2).受当时情景影响;?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4).对同一对象的冲突导致态度和行为不一致。?
8.【答题要点】
(1).定向阶段。包括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及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感情探索阶段。在此阶段,双方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感情联系。随着双方的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彼此沟通越来越广泛,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卷入。
(3).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一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发生重要变化。双方的信任感,安全感开始建立:彼此沟通的深度有所发展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此时,双方提供评价性的反馈信息,进行真诚的赞许或批评。4)、稳定交往阶段。此阶段中,彼此在心里相容性方面进一步拓展,已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私密性领域,自我暴露广泛而深刻。
四.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答题要点】
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1)从反映内容上看,感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它提供有关事物的性质的知识。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在于解释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赋予它一定的意义,能叫出它的名称,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
(2)从所包含的成分看,感觉是单一感觉分析器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既有由一种主要分析器产生的单纯知觉映象,又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所产生的、包含多种感觉成分的综合知觉映象。???
(3)从制约感知觉的因素来看,感觉的性质更多的是由刺激物的性质决定的,相同的刺激会引起相同的感觉。而知觉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体的经验和态度影响。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公有差别。???
感觉与知觉的联系:知觉虽然不同于并高于感觉,但它同感觉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在:事物首先被感觉,然后才能进一步知觉它。感觉与知觉也有某些共同性,它们同属于感性认识过程。??
2.【答题要点】
特质论强调人的个别差异和个体的整体功能,以特质概念来假定行为的跨情景一致性和跨时间的持续性。虽然特质论与类型这一术语经常有联系,但特质论并不把人格分为绝对的类型,而通常认为存在一些特质维度。人们之间的差异,就在于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程度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特质构型。
(1)高尔顿?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首要特质,表现了一个人生活中无时不在的倾向,他的每个行为是事实上都可追溯到其影响。中心特质,反映了比首要特质更为有限的情境中的行为倾向,但仍代表了行为上的广泛的一致性。次要特质,有助于预测个人行为的特定的、个人的特征。简言之,这种特质的显著性和普遍性因人而异。
(2)卡特尔的特质理论:16因素研究模型1)16PF中的题目按顺序轮流排列,便于记分并能保持被试作答的兴趣。题目尽量采用中性,许多题目看起来与某一人格特质有关,实际上与另一人格特质有关。2) 方法的独特性和科学性。3)16PF 人格因素调查表被运用在人格测验、职业预测、学业预测等许多领域,至今,依然被认为是国际最有的人格量表之一,显示出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4)卡特尔运用因素分析所得到的人格特质实际上是许多人的平均的人格特质,是一种平均趋向,而人实际上是有明显的个性差异的。
(3)艾森克的人格理论EPQ内外倾的:外倾的神经质精神质
(4)MMPI
(5)大五人格因素模型人格五因素模型,是指心理学家通过无数次的问卷调查和因素分析,得出包括五个维度的人格基本单元,即神经质、外倾性、经验开放性、宜人性和认真性。也就是说,我们可从这五个维度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描绘和解释,从而基本上把握他人格内核。大五人格(OCEAN),也被称之为人格的海洋,可以通过NEO-PI-R评定。
3.【答题要点】
(1)参与改变。参与改变是指通过引导目标对象参与各种活动,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传递信息,以改变态度的方法 ?
(2)宣传改变。宣传改变就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如报纸、电视、广播、讲座等),把信息传?递给目标对象,改变他们的原有态度以形成新态度的方法。 ?
(3)说服改变。说服改变也是一种广义的宣传改变,只不过这是一种劝导者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交换意见从而改变态度的方法。?
(4)规范改变。规范改变是利用群体规范的强制力、约束力,或者采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和立法手段,迫使目标对象去了解劝导者发出的信息,促使其逐步改变态度的一种方法。
五、应用题或案例分析(共3小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答题要点】
(1)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是指经历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应激事件或情境后而引起精神障碍的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其特点是时过境迁后的痛苦体验仍然驱之不去,持续回避与事件有关的刺激,并长期处于警觉焦虑状态。患者经历过一次极为严重的精神创伤,这类事件几乎能使每个人产生巨大的痛苦,如天灾人祸、战争、严重事故、目睹他人惨死、遭受酷刑、强奸、绑架或其他恐怖犯罪活动。患者可以是直接受害者,也可以是可怕场面的目击者或幸存者。通常是在创伤事件后经过一段无明显症状的潜伏期才发病。潜伏期从几日、几周或数月不等,但大多数在6个月之内,超过半年以上出现症状者少见。
(2)治疗方案:
①心理治疗。心理治疗目标之一是使病人面对现实,回到现实处境中来,削弱以至消除病人对已经创伤的情感体验和反应。支持性心理治疗(对病症不严重者有效):鼓励倾诉其痛苦体验,设身处地理解患者的情感,向患者说明各种常见症状(如失眠,易激惹,与家人疏远)的来龙去脉。深入系统的心理治疗:澄清创伤性经验。集体治疗:如美国对越战退役军人的PTSD的小组治疗。行为治疗:主要采用暴露法的技术。如: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或生物反馈。认知治疗:常与行为治疗结合,治疗过程中,支持系统起积极作用。
②眼动脱敏和再加工。眼动脱敏和再加工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产生一种神经生物状态,这与快速眼动睡眠类似,这种状态可以减轻由海马调节的关于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发作强度,同时也可减轻相关记忆和负性情感,促进将那些与创伤相关的负性认知的重建。由于它不仅有眼动的成分,也包括暴露和认知的成分,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
③药物治疗。急性期,尤其是病人焦虑的痛苦严重时,药物治疗往往是必要的。
2.【答题要点】
(1) <http://www.so.com/s?q=1%EF%BC%8E&ie=utf-8&src=se_lighten_f>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20分)
答:对本求助者的初步诊断为心理异常、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
诊断的依据如下:?
①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判断。求助者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求助者失去了心理活动的内在一致性,求助者的认知与意志行动出现了不协调(强迫行为和强迫观念),求助者的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可以判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异常。?
②求助者的自知力完好,主动求医,因此,排除重性精神病。?
③求助者病程有两年,其社会功能受到损伤,求助者的临床症状包括焦虑、抑郁、恐怖等,有主动求医的愿望。根据许又新教授的评分标准,求助者的病程为2年,记3分,求助者的精神痛苦程度为中度,记2分,求助者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为中度,记2分,因此,求助者属于神经症。?
④求助者的主导症状为强迫。它包括:强迫回忆,如反复回想吃人镜头、反复回想艾滋病的防治图片;强迫行为,如反复核对、掰手指;强迫意向,如要拿刀剪砍人的冲动、站在高楼边跳下去的冲动。?
因此,初步诊断求助者为心理异常、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
(2)请分析导致该求助者心理紊乱的原因?
答:导致求助者心理紊乱的原因包括生物性原因、社会性原因和心理性原因。?
①生物性原因?
导致心理紊乱的生物性原因,主要指相关的躯体疾病、求助者年龄及性别。对于本案例,根据案例的资料,未发现求助者有任何相关的躯体疾病,因此,排除躯体疾病致病的可能。求助者的年龄为17岁,处在青春期,因此,其年龄可能是其心理紊乱产生的原因之一。?
②社会性原因?
导致心理紊乱的社会性原因,主要指相关的生活事件、人际关系以及生存环境。对于本案例,求助者两年前看的电影中人吃人的镜头,以及求助者在街上无意中看到的宣传“艾滋病”防治的图片,应该是与其心理紊乱产生直接相关的生活事件。求助者的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其心理紊乱的社会性原因。?
③心理性原因?
导致心理紊乱的心理性原因,主要是指求助者认知因素。对于本案例,求助者追求完美、做事严谨、一丝不苟的性格,是其强迫性神经症易感性的根源。
3.【答题要点】
解:此题为单因素三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陈述假设:
虚无假设:﹦0,被试对这三种健身器材的偏好没有显著性差异。
备择假设:≠0,被试对这三种健身器材的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
(2)根据显著性水平和自由度,求出临界分数:
已知显著性水平α = 0.05,为双尾检验。
查F值临界表得临界值F(2,10)= 4.10。
(3)计算F值:
首先计算平方和:
3766 -(2582/18)= 68
= 782/6 + 842/6 + 962/6 – (2582/18) = 28
16 + 10 +14 = 40
= 482/3 + 452/3 + 392/3 + 422/3 + 452/3 + 392/3 - (2582/18) = 22
= - = 40 – 22 = 18
计算均方和:
MS组间 = SS组间/df组间 = 28/2 = 14
MS残差 = SS残差/df残差 = 18/10 = 1.8
计算F值:
F = MS组间/MS残差 = 14/1.8 = 7.78
列出方差分析表:
来源SSdfMSF
组间282147.78
组内4015
被试间225
残差18101.8
总和6817
(4)比较临界值和实际所得分数:
与临界值比较发现,实际得到的F值大于临界值,F = 7.78 > F(2,10)= 4.10。
(5)得出结论:
所以,拒绝虚无假设。结果为,被试对这三种健身器材的偏好存在显著性差异。【试题申请链接http://qsiedu.com/bd/mianfei.html本答案仅供参考,勤思学员可以跟负责你的班主任要哦】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chenyunfei )
关注公众号
送心理学大礼包!
点击在线咨询
010-86466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