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考研信息-政治英语 > 考研政治培训 > 考研政治复习
1.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多选)
3. 毛泽东思想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②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③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多选)
4. 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②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5.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6. 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7. 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多选)
8.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9.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10.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1.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11新增,重要)
1.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了确立。
2.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简称实事求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②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以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基本特征的,是主观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
③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
④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3.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①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②解放思想是常提常新的事情。
③解放思想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总路线指明了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和前途。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其中,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①中国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②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其中贫农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革命,中国革命战争实质上就是党领导下的农民战争。
③城市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者。
④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因此对其又联合又斗争。
4.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
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区别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根本的标志是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5.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其新的内容和特点:
时代条件:它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领导权: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指导思想: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目标前途:革命的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它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联系——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具体就是: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两没收一保护)
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②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
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8.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9.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好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②坚持武装斗争必须建立一支人民军队。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③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始终放在首位。
1.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2.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居于领导地位)
②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
③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占绝对优势)
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
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3.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1952年底),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过渡时期的矛盾)
4.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5.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坚持阶级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①互助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②初级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③高级社具有完全的社会主义性质。
6. 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手工业供销小组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②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③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
7.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企业之外的合作)。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包括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企业内部的合作)。
③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8.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②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③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9.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1.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论断的内涵包括:
①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②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2.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强调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经济基础方面看,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起来了的新社会的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的历史阶段。)
2. 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基本路线的简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5. 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①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②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③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6.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1. 毛泽东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③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而非阶级斗争)
④我国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5. 实行对外开放要处理好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
6. 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 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
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3. 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4. 股份制是资本集中的一种形式,它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实行股份制有利于:
①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
③实现转化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6.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①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主要是个体劳动者和雇佣劳动者。
②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利润、利息、租金。
③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
7.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必须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②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8.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
①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失业保险制度。
④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9.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10. 《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12新增)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12. 十七届三中全会准确判断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作出了“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工作布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重要)
13.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具体来说,它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5.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16.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①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①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③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主要表现在:
①性质相同。 ②作用、职能相同。 ③历史使命相同。
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⑤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⑥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②在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③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区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6. 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途径。
7.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8. 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前提 核心 关键 保障
9. 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多选)
①看国家的政权是否稳定。
②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③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10. 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
1. 先进文化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取向是崇尚和追求先进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育四有,提素质)
3. “四有”中,理想是核心和精神支柱。
4. 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
②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主题。
解决的是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样目标的问题。
③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精髓。
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
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基础。
解决的是人们行为规范的问题。
6.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7.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快速发展。
1.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①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工作方针。
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主要动力。
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重要保证。
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重要条件。
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领导核心和领导力量。
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服务均等化。”
1. 两岸分离状态的原因:由于美国等外国势力的阻挠和台湾当局抗拒统一,两岸分离状态持续了半个多世纪之久。
2.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①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来处理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③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相统一。
④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
⑤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 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为之奋斗的目标。
4.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讲话,提出对台关系六点意见:
①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②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③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④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⑤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⑥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重要)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①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利、⑤和平共处。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2.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其基本原则有:
①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②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④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3. 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4. 中国外交工作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5. 周边外交方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1.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
①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②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③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2.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
3.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
①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
②是大陆范围以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的实质,是实现人民团结,促进和谐。
5. 富国和强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大基石。
6. 新形势下我军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打得赢、不变质。
7. 新时期、新阶段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三个提供、一个发挥)
①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②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③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持。
④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1.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2.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3.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 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来顶一下 |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chenyunf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