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心理学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我的本科专业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这次能考上西南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感到非常幸运。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三跨考研,初试主要是自学,复试报了勤思的班级辅导,也算是一战上岸吧。(去年保研失败以后,选择考本校的本专业,但因为心态,以及对专业并不是是非热爱的原因,后期没能好好复习,所以一直觉得今年才是自己真正的一战)
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简单经验,希望对考研er能有一些些的帮助。
首先谈谈我为什么跨考心理学。
我是初中开始就想学习心理学的,但是18岁的时候,大概还处于对未来的同一性探索中,所以很多决定在外界压力下没有坚持下来。
经过四年的准备和探索,加上疫情的影响,我愈发希望将来自己所学习和从事的事物,能够真正对某一些群体有帮助,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一篇篇论文。所以这一次我果断坚持了考心理学的理想,对未来有所期待,但必须承认,也做好了失败再来的准备。
选校:
在考虑学校时,我经过初步了解,首先确定的目标就是西南大学,大概有三个原因:
它的心理学专业排名在全国能进前五,非常优秀,且招生人数比较多;
第二,地处重庆,离我的家乡比较近,我的很多朋友也在附近的城市读书;
第三,它是一所211院校,跟我的本科院校等级相同,我心态上压力不会太大,也不会担心遭到歧视(而且据后来了解,西南心理学专业的打分和录取确实都比较公平,不存在压分和歧视)。
后来在报名时,也在西南和天师之间犹豫过,两所都是不错的院校,而西南去年的分数实在是很高。我自觉直到九月份复习地也不是很好,也担心自己三跨完全没有优势,有些怀疑自己考不到那么高的分,虽然放弃有些不甘,但想到未来可能‘没有书读’,还是会害怕。庆幸的是,在父母和众多朋友的支持和鼓励下,我最终抱着“大不了到时候有个一本就调剂走”的想法,还是决定冲一把。现在想想很感激当时的勇气吧,坚持考了西南。
因为我觉得自己的英语和政治,今年发挥的不算理想(都只有75+),而专业课算是出乎我意料的不错(220+)。所以在这里,我主要从跨考生的角度,谈谈占比最重的心理学专业课吧。
具体来说,我大概是从三月份下决心考研的,当时首先买了7本教材,打算先通读。但因为我有边读书边做笔记的习惯(要不然总觉得看完就忘),加上那时候还有一门课,还要准备毕设;而且刚开始准备复习,学习节奏、学习方法等,都还没有适应调整好;也会偶尔有‘还有那么久’的懈怠想法。
所以开始时的学习进度比较慢,在详细地读完普心、发心、教心和社心后,时间就接近七月份了;后来自己看书学统计,虽然能看懂,但学习效率很低,而且看到一半,八月又到学校去收拾东西,回来发现本来就不牢固的知识,又出现了大面积遗忘(惨兮兮0.0)。
于是我开始急了,开始尝试找其他的学习方法。
通过资料了解,我发现有几个讲统计的老师在网上很受欢迎,但是在我听了各家老师的课之后,我必须强推的是勤思王老师!
勤思王老师的统计和测量课,讲的真的非常成体系。逻辑清晰,前后呼应,深入浅出,从总览,到细节,再到总结,给人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一度后悔没有早点看到王老师的课,以至于快十月底才听完、听懂一轮统计和测量。
(我也听过其他几个‘比较受欢迎’的老师的课,但觉得他们有些讲课方式比较随性,不太成体系;而且知识点讲解有时感觉缺乏耐心,语言用词上也会有一种‘自大’的感觉,令听者有些反感。
王老师的课就非常好,听完让人心服口服,而且脑海中也有了明确的知识框架。)
当然在学统计的同时,我的普心、发心和教心的背诵是在同时进行的。
严格来说,我大概从八月份就开始背书了。因为我过去是理科生,本科专业也偏理科,所以我对自己的背书能力完全没有信心(苦笑.jpg),就想着笨鸟先飞。
于是我借鉴了知乎一位上岸学姐的经验,不要死啃书本,而是背辅导书。
作为一个应试备考,考试是有范围和重点的。书本的内容很细,很全,但很多东西其实不是考试必须的,在有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作为参考和补充,所以对跨考生来说,书本是必须的,有时间能完整地自己读一遍当然更是好事;但辅导书可以帮助考生快速了解考试大纲规定的重点,节省大量的学习精力。
大家可以选择自己看着最顺眼的辅导书,因为各自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知识大纲梳理上,比较出名的基本都没有很差或者很好的,因为都是基础知识点;所以这里不做特别推荐,我当时就是选了一本颜色和排版觉得最舒适的。
在所谓的“背书技巧”方面,我因为开始背书的时间比较早,所以背书时没有挑所谓的“重点”,而是将辅导书进行了全本背诵;一直到十二月,我才开始‘着重’巩固背诵觉得是“重点”的内容。
这样做确实会比较耗时耗力,但遇到像今年那个幼儿4句话发展的题,我虽然没有在后期专门背,但前面差不多10遍的背诵总结,也留有一点印象(没错,记忆力真的不行,十几遍都背了忘,忘了背,呜呜呜…);而且即使是蒙,我相信背过的内容蒙起来正确率也会更高一些(潜意识的魔法吧)。
在记忆方法上,我也有一些小的心得体会。
我大概八月份左右,有一阵子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怎么样能更好地进行记忆。(有点像,花时间去学习怎么学习)。但是在身体力行之后,我觉得对我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做框架图,或者叫思维导图。
开始做的时候,会记好多内容,总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重要,所以一章内容可能要记好几张A4纸,说是在抄书可能都不夸张。
可能是第8~9版的导图了,内容还是很多,不过比起开始每章都有好几页A4纸已经进步很多了
这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很多地方不懂,所以才想要做很多‘属于自己的’记录标签,和尝试不同的学习手段。后来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抄书(不对,划掉)做框架之后,加上一些习题的帮助,就会逐步明晰知识点间的联系。
比如发现这个知识点最重要的就是大标题,内容知道是什么就好;那几个点可以用自己编的口令串起来;或者知道这个实验其实把逻辑弄明白就能很快记住,不需要另外抄……
慢慢就可以做出简单的,一张A4纸就能掌握的导图,这个过程中就已经进行了很多遍的知识梳理和记忆,然后又浓缩成了精炼的知识点,又可以更轻松地进行下一轮记忆;接着脑子里就可以举一反三,由一个复习的点,逐渐发散到其他相关知识点上,会发现‘咦,这本书的这个概念和上一本书的某个概念相似诶!
然后再对比学习一下,又形成了网状的思维导图;直至最后可把一本书、几本书的重点串联在一起,记在脑中。(比如发心教心的心理学流派思路其实非常清晰,就是精分-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然后他们之间相互批判、继承和融合,框架性极强,非常好背)。
我的成果是,到初试前,一本普心的内容,只用了5张A4纸就全部掌握了(正反面)。
当然有朋友可能会想这到底是框架的功劳,还是抄书的功劳,我自己偶尔也会有疑惑(哈哈哈),但我觉得这俩可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关系,总之最后带来了背书能力的质变,我就是有用的。
也有朋友可能会说,有辅导书或者老师已经把框架做好了,我直接用不行吗?那不是更高效?我的建议是不要这样做。因为别人的框架,是别人的知识;每个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是不同的。我们可以参考前人的方法,学习他们好的策略和思路;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上,我觉得还是要自己动手,创造和发现最适合自己的、独特的框架;或者说觉得有其他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那就使用那一种。
记忆策略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
关于专业课的习题练习这一块,我也想简单说几句。
我因为更注重对课本(辅导书)的背诵,所以习题量并不算大,而且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上。我当时的基本做题顺序是这样的:先学完某一章的知识,然后做一章的选择题(铅笔),在另外的本子上详细订正,然后擦掉答案,准备后期做二轮。
我用过的习题册主要包括:勤思题册,普心的心理学导论习题(早期影印版),统计的练习册。题目当然是没做完(哎,猪猪叹气)。
我的做题思路是选择一本为主,其他为辅,进行‘专攻+补充’的练习。比如选择一本自己觉得题目难度和数量都比较合适的辅导书,全本至少做两遍(选择题);遇到不熟悉的章节,或者自己觉得重点的内容,就用其他多本习题册进行补充和巩固。
比如我觉得普心占比1/3最重要,所以普心的勤思习题册以及其他3本练习册的选择题,我都做了两遍以上;统计和测量的公式容易遗忘,于是除了‘主攻’的辅导书外,其他3本练习册的该部分也各做一遍。
有时候同一章节的题做多了,会发现其实很多题是相同的,或者就改了改数据;逐渐地就可以从题目中,发现出题的一些规律和重点方向。
很多朋友会强调真题的重要性。真题当然是重要的,但也没有很多人吹嘘的那么夸张。
在我看来,真题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很多人说的寻找老师的‘出题套路’(这当然也重要,但要找套路,我觉得光靠真题是不够滴);而在于它关于简答和综合题的答题思路。
比如,我在还没背完书的时候,就将十年的简答题和综合题,在笔记本上进行回答,根据自己的水平,能答多少答多少;更重要的是做完之后的订正和补充。这里要额外说明的是,无论自己作答的正确与否,订正的意义不在于完全否定或肯定自己的回答,而在于与答案的‘对照’。
即,如果答错,或是没答全。不要直接参照答案的标准答案进行全部的订正或是背诵,而是要在自己的做题思路上,结合答案进行补充(这里我个人觉得,卷子上给出的标答其实也是编书的人给出的答案,并不是真正的‘标答’,所以以参考为主,不要陷入唯答案论)。订正的目的,是最终整理出一份,属于自己的‘标答’,里面既有编书的老师们的长期经验,又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答题思路和方法,无论对于背诵还是自己答题思路的补充,都有所帮助(算是实现了思维的同化和顺应)。
如果答的内容基本合适,也要冷静一下,不要看过就过了。可以看一看自己的逻辑和标答的逻辑是否相同,答案的思路是否有可取之处?自己的答案是不是太过啰嗦或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对自己的答题方法进行完善。或者,也可以把跟本题相关,但你能联想到的内容,顺便回顾一遍,加深知识间的联系和记忆,做到‘做一题,得N个知识点’的收获。
总之,做题既是对自己知识点的检验,也是加深自己框架逻辑的好机会。不要为了做题而做题,触类旁通,有意识地联系知识,非常重要。
此外,真题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分析下一年的出题方向。
但如我前面所说,真题不是‘预测’的唯一指标,平时的积累和知识点背诵,在我看来才是真正能提高预测效率的法宝。比如我在初试前,第一次分析十年的所有简答和分析题的出题‘规律’时,做出了非常多的预测,总觉得这个也可能考,那个也可能考;但后来随着做题量的积累,以及知识背诵熟练性的增加,我逐渐将预测范围一步步缩小;最终再加上一些学习期间的重点感知,以及对知识点的直觉等,猜中了今年近80分的题,包括凯丽归因理论,最后一个计算题的公式,以及两个简答类型。
当然这并不是说我真的‘恰好’猜中了这些题。普心的知识点我按照自己区分的‘A-B-C’三个可能等级,分别押了15-20-10个知识点;社心押了6个知识点;发心教心一共压了近30个知识点;实统测的知识点我因为一直不算熟悉,所以到考前都一直保持着学习状态。因此,最后能押中题,我觉得这一方面可以说是运气,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进行充分准备后的有根据猜测吧。
因此,我一直认为,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老师的一些好办法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而基础要靠自己打牢。(我当时甚至连很多背诵口诀都是自己编的,而且每次复习时,又会尝试总结更简单的背诵方法。重复确实是一种笨方法,但我觉得确实是记忆的一个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种‘笨鸟’而言,用处是很大的。)
以上主要是我学习专业课走过的一些路,具体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刚开始的时候,我也是看了很多的经验贴、视频等,也会迷茫和不安,学不完的时候,也会有很多的怀疑……但因为热爱,因为一股信念,所以我不断地在学习,尝试不同的方法。
从小学到中学常常有老师说我:“这孩子挺努力的,但学习方法有问题,所以成绩一直一般”。可事实上,从来没有老师告诉过我,到底什么是‘正确的学习方法’;而人一旦有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后,确实是一件非常难以改变的事,所以过去我有时候兴起也会去问问学霸们的学习方法,但是实践两天就觉得好麻烦,然后又回到自己原本的习惯中去。我不是那种很追求高标准的人,所以虽然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但因为一直没对我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我也不太在意,直到这次考研。
没有老师、没有同伴、没有经验,有的只是别人提供的,或好或坏无法甄别的学习方法。我认识到过去的方法不再适用,我想读书,所以我必须改变。于是我从自己最差的背书方法学起,像什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背诵,强化背诵方法,刻意练习,早起和临睡前的潜意识处理,框架图,口诀,怎么安排背书顺序……这些问题最后的解决,都不是靠一个方法实现的,是在自己不断尝试、失败、再尝试…之后,才逐渐找到一些感觉的。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学习方法对不对,但这个过程我确实感觉得到,在学习到的知识之外,自己的学习能力也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
因此我想再次强调,我的经验是基于我的经验得到的,没有谁的方法可以直接被另一个人直接套用,大家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且我一直自觉自己的方法比较‘死板’,如果大家可以有更灵活更轻松的学习方式,我觉得那真的是最好的,因为能在探索方法的路上少吃一点苦,或许就可以多学习到一点知识。
最后再简单聊聊一些复试备考的小注意点吧。
第一,因为我是跨考生,所以对面试不太有信心,于是报了勤思的面试课,对我的帮助是很大的。首先是各方面的信息,都可以很好、很及时、很全面地提供给学生。考研有时像一场信息战,能够抢先得到消息非常重要。
第二,对学生的个人简历、邮件以及培训方面,有比较完善的流程体系。对于很多在校考生而言,对简历可能比较陌生,而且考研简历和工作简历可能也有所不同。我们很多人可能真的无法找到,或者不会突出自己的优秀的方面,因此有专业老师,还有直系学长学姐可以全程修改、提供帮助,真的有很大的帮助。而培训,则是对将来入学可能需要的一些技能,进行一个入门式的介绍和培训,也提供了很多科研方法课,这些无论对复试还是未来研究生活,都有着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我觉得复试难度肯定是没有初试大的,所以大家其实不用过度焦虑(当然当时是控制不住的哈哈哈)。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是根据自己报考院校的情况,做一些基础知识、指定书本、文献方面的巩固学习,然后如果是本专业的,加强对自己简历内容的熟悉度。
我跟着勤思复试班一步步走下来,进行中文问题准备、英文回答练习,以及专业问题、常规问题的准备和练习等,让我觉得只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好每一步,最后表现都不会太差。而且老师的辅导,也的确会让自己更有信心。心态,也是成功的关键一环。
另外,关于复试面试的一些小提示。
1. 关于面试
第一,无论中文英文,不懂的题目要问,不要强行作答。
第二,尽量冷静一点。面对陌生的老师,确实容易控制不住的紧张,所以前期准备一定要非常充分且熟练,至少紧张时还能有比较靠谱的下意识反应。
第三,自我介绍的准备最好准备几种(如果学校没有具体通知)。不仅是中文的、英文的必须要有,最好不同时间段的也各准备一版,以免临时缩短时长,自己措手不及。
2. 作答时的一些小tips
(1)专业课关键是答出知识体系,大多数人在临场环境下,都无法真正答全,所以不用太担心自己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放平心态;
(2)结束后,老师可能会问:“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建议可以在这个时候,说一些自己的独特优势和技能等,因为前面的流程比较固定,可能无法展现你准备复试的努力,所以可以趁机再多表现一点。
但一定要先说最重要的,因为一般说几句话就会被打断,告知:“考试结束”。
(3)老师还是更关心考生的简历,而不是自我介绍,所以简历上的内容,一定要非常熟悉;尤其是本专业考生,老师经常会问关于毕设或者大创的内容,答不出来的话,会让自己非常紧张,老师那边可能印象也会不太好。
(4)老师问读过的文献(一般会问本专业考生),最好提国外非常经典的,或者本校老师的,建议千万不要提外校老师的。
最后,希望每一个在追逐未来的我们,都能够有更美好的未来!
想要报考这个学校的同学,或想进一步请教学长学姐的备考经验,请留言为她(他)疯狂打call,留言越多的帖子,我们会再邀请他们直播讲解考研经验,线上为大家答疑~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