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学考研-学硕 > 教育学考研科目
小芹菜们,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两件事儿
一、中教史怎么考
二、中教史怎么学
3月即将结束,对于很多刚刚起步的小芹菜来说,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的指导!
昨天给大家分享了科目顺序:
(1)逻辑版顺序:教原、中教史、外教史、教心、教研法
优点:从教育原点出发,逐次有逻辑地推进
缺点:教原理论性很强,比较缺乏生动气息,上手较难
适用:科班生,逻辑粉,顺序主义者,无概念者
(2)史论版顺序:中教史、外教史、教原、教心、教研法
优点:从生动有趣的历史出发,由历史走入理论
缺点:在缺乏理论框架、概念的基础上阅读大量历史
适用:跨考生,理论畏惧者,历史爱好者
大多数人会选择史论版顺序,在五门科目里面,没有基础的同学,从中教史开始复习,相对简单、对中国自己国家的事件相对熟悉,新的知识可以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虽然内容不是很难但是考试考题已经考得比较灵活了!!
中教史怎么考
你以为这么考:
这是07年之前的考法,死记硬背的题还有一定的比例
实际这么考:
如:1.在考试教师观时候,07年之前考的时候,单考孔子的教师观,只需要死记硬背就行。但是18年统考,开始考孔子、荀子和韩愈的教师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侧重点的变化,考三个人的教师观的纵向比较,不同时代的人对于老师都有见解,让你对比分析对于教师的不同侧重点,那侧重点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肯定是时代的背景喽,这个题的整体难度比08年的难度不知道高了几个程度,所以不再是死记硬背就能行的!
2.13年首师大考的蔡元培教育思想,书上是可以找到的,但是17年的北师大考的:试结合当今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评述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期间的改革措施及其影响。问高等教育改革,意味着如果你不知道高等教育的热点,这道题会丢失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分都是可能的。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试题在考的时候会加上实际应用或者当今教育热点,这就要求同学们再初试备考时候,一定要兼顾教育热点,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的闭环,而不是简单地背诵!
3.15年东师和南师考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观点及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三大思想体系,15年的统考考的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的共同特点;不能把两个人的理论简单罗列,实际上杜威是陶行知的老师,陈鹤琴虽然不是杜威的亲传弟子,但是十分仰慕杜威,所以两人都受杜威的影响,如果同学们在学历史的时候不知道背景和总结,就不能知道这俩人物的关系,历史就只是一个过去的事,死去的人,只有总结了才能对当今有一个影响,学历史是我们教育的基础,看你们能否对其进行总结、对比,就体现大家的实力!
4.试评我国近代乡村教育思潮及其对当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借鉴价值,这道题光答出来乡村教育思潮是不行的,同学们到底懂不懂乡村振兴战略,不懂可能就丢失了二分之一得分,这肯定是不行的,肯定是分分必计较的!
5.07年统考、18年天大考的,试述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和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本内涵,并比较其异同!
这是这几年各个学校的考试的趋势。像自命题前几年都是比较简单,但这几年出题也变得灵活,用来区分学生,筛选高水平的学生。
小结:
学中教史,需要结合热点、对比理解、观点分析,在初试和复试的时候都需要,需要大家平时积累,!
对比理解:
中外对比:苏格拉底和孔子
国内对比:晏阳初和梁漱溟
观点分析:涉及材料分析,其实题比较简单,给材料就给了线索,结合材料写就行了!
中教史怎么学?
刚刚分析了现在中教史不好学,那么应该怎么学呢?怎么复习才能找到考点???
应该这样学:
1.背景知识。一个人,提出这样的思想,制度,都是根植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如果不了解背景知识,那只能是死记硬背,肯定效果不佳。如果你的背景知识掌握不好,历史的东西一定学不好!!!
有的同学说,我不爱看背景知识,我多背几遍还不行吗?不行!!!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前期把磨刀的功夫省了,那后面刀越来越钝,可能刀就砍不动树了!
2.维度框架。想一想之前我们讲的题,对比的题,就需要我们有维度地去比较,这需要同学们在开始复习的时候就注重,我们在VVIP互动直播课里面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的,每一个科目都有。自己梳理不出来,那就让老师带着梳理!
教育史在构建维度框架的时候,是以专题的形式构建的,学员不要担心,课程会讲解!
3.科际联系。啥叫科际呢?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上过集训课的孩子,会发现,在教原的课堂上,老师会cue一下教育史,上外教史的时候,老师会cue一下中教史、教原!
五门科之间的交叉、联系,需要打破学科逻辑,进行学科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在记忆的时候就可以减轻20%的负担,就像数学公式一样,会用公式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4.把握重点。如拜占庭和阿拉伯的教育、中教史的夏商周的教育,类似的知识点,可能一直没考过或者考试的频率特别低,那你为啥要花大量的时间和它死磕呢?不要在错误的路上努力哦!
5.记忆方法。这是要跟框架维度联系起来的,如果将两者割裂,空谈记忆方法,没有框架的话,和江湖骗子差不多!
6.延伸拓展。这个是跟热点、实际相关的东西 ! 体现区分度非常重要的点!
7.学会答题。有时候大家觉得自己记得很熟悉,但落到试卷上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争取写够、有条理,清晰明了、有逻辑!
比如:试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异同
它的框架就是教原的目录,这就是之前老师所讲的维度框架,如果只联系中教史是不足以解答此题的,需要结合教育学原理,需要注意科际联系。这需要同学们平时注意思考,这道题就比较清晰明了也能得高分!
告诉你不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不要做:
1.做笔记等于抄书,抄各级标题(这一条不要,我想是很多很多人会入的坑!)——任务量大,浪费精力
2.轻重不分事倍功半——分好重点、次重点
3.知识不成体系效果小——如科举制对于目前高考改革的启示;
你要是不了解科举制发展的历程,这个题你就写不好!
有体系不仅对于记忆有用,对答题也是有帮助的!
应该做:
1.宏观+中观+微观笔记相结合
合上书说说中教史有几条线索、如果说不出来就是对中教史的宏观没把握,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加工。
2.提炼维度讲逻辑——事半功倍
3.系统思维导图才是王道
宏观框架——e.g科举制的发展历程
科举制之前叫人才选拔制度!如果你不了解为啥在科举制之前会出现人才选拔制度,你就不能理解为啥科举制会诞生!
为什么不同朝代的选拔制度是不一样的,是跟历史背景相关的,比如战国,是军功爵制,到西汉开始出现察举制,是一个重要突破。到了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到了隋唐诞生科举制,然后科举制一直持续了1300多年,一直清朝废除,其实就像我们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科际、人口等因素的制约,所以这就是科际联系,就是需要同学去学习背景知识。
中观框架——e.g北宋的三次兴学
通过维度框架的整理,其实就能很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一定一定要有框架有维度!
微观框架——e.g汉代大学教育的特点
是一个具体到知识点的框架维度,借用教原的框架,教育目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德育、教师与学生部分,既然是简答题就要还要加上评价,如果按照教材去写,可能就真的搞不清楚,如果按照这种模式,基本上就是填空题,可能一遍两遍就好了,这对于选择题、对比异同、材料分析题都是可以,也可以解决的。
老师讲这个,就是希望大家好好复习,提高效率!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备战考研,勤思考研为每位考生准备了一份考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汉硕等专业,分为初试和复试两部分,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勤思考研自习室”微信公众号投诉。
凡注明“来源:勤思教育网”的作品,版权均属勤思教育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除此之外的其它来源资料系本网编辑网上搜集,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仅供阅读者参考之用,不代表勤思赞同其言论或立场。如涉及作品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勤思联系,我们会及时注明来源或删除,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联系邮箱:hezuo@qsiedu.com。
(责任编辑:qs_fengliq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