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本专业考上天津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这两年以来,觉得考研对于我来说,信念二字很重要。你一定要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个专业,喜欢这个城市,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考上,备考期间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考上。
一战失败,总结下来还是时间的分配不够好,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过于形式化,总觉得每天早出晚归,让大家都看到我在学习了就能够考上,但实际上学习效率很低。二战期间吸取了一战的教训,重新规划了自己的学习时间,虽然学习时间变短了,但是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率的。下面跟大家详细说一下一战和二战期间心态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变化
院校选择
一战:一战的时候对自命题院校充满了恐惧,觉得自命题院校都很难,出题太灵活,不敢报,于是就在所有统考院校里选择。刚开始总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觉得考研哪有这么难,怎么会有这么多人考不上,国家线有这么难过吗?考380很难吗?于是最初想要考华东师范,到了十月份预报名的时候,已经慢慢体会到了考研的力不从心,最终报了上海师范,一个自认为在统考院校中不太难又比较不错的学校。
二战:一战出成绩的那一刻我就决定二战了,太多的不甘心。选择天津师范大学最初是因为男朋友在天津,一心只想考天津的学校,综合考虑最终选择了天津师范大学。在决定了之后,我便开始搜集关于天师的信息。自命题,压分,这是天师给我的第一印象,但是随着我搜集的信息越来越多,我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这个学校。我在正式开始二战之前,把天师官网里每一年的一志愿进复试的分数,以及最终录取的分数都记录了下来,反复对照,思考自己考多少分才能够被录取,这些都是我第一年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甚至对于一战院校的分数线都是听别人说,从来没有自己动手去查过。但是在二战期间,我用心地收集了每一点关于目标院校的信息,一丝一毫都不想放过。虽然是自命题,但是从往年的真题来看,考的都很基础,只要学的扎实根本不是问题,至于压分也是相对的,因为总有人会考高分,只有你学的更多,更扎实,才不会被压。
心态
一战:刚开始准备考研的时候,内心是有些抗拒的,总觉得考研是找不到工作的表现,并且也总是对身边的人说,我就考考试试,考不上我也绝对不会考第二次。但是当你真正为了考研这两个字而付出,甚至放弃一些东西的时候,才会发现失败是多么不甘。
二战:二战算是背水一战了,背负的压力也更多,一想到失败之后要面临的一切,便会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并且在这一年里我的目标也更加明确了,我就是要考天津师范,而不是第一年那样试试看的心态。所以说,信念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喜欢这个学校,才会自愿地去为之努力。
时间规划
一战:之前也提到过,一战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过于形式化,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九月份之后的时间。记得在暑假之前看过一篇经验帖,是一个考上北大的师姐写的,里面有一句话是“很多人觉得六点起床已经很早了,而我每天五点就起床开始学习。”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当时就天真的以为,只要我也每天五点起床,我就能考上。事实证明,经验并不是适合所有人,这也告诫大家,在看别人的经验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一战期间一直是每天五点起床,吃完早饭到教室差不多六点就正式开始学习了,学到八点多休息一会,再继续学,十二点往回走,下午两点多到教室再继续学习,晚饭为了节省时间,经常就不吃了,晚上学到十点多,赶着十点半宿舍关门往回走,剩一个多月考试的时候,中午也不回宿舍了,就随便吃一口,然后继续背书,困了就在教室趴一会再继续学。听起来好像很用功,周围的人也一定觉得我非常努力,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的,但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坐在教室的时间效率有多低,早上五点起床到底有多困。代价也是惨痛的,腰肌劳损,颈椎病等等,都是在第一年考研的时候落下的毛病。现在想想自己当初真的很可笑,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在学习而学习,但其实都在做一些无用功,例如,抄错题。这在我看来其实是没有用的,或者仅适用于学习效率不高的时候。而我当时就把很多时间用在了整理错题上,整理了一本非常漂亮的,厚厚的笔记本,这就是形式主义。
二战:既然意识到了自己一战的错误,二战就一定不能再犯了。这一年,我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保证相对充足的睡眠,七点半正式开始学习,十一点半左右回去休息,有的时候不想学了,十一点就走了,下午经常是三点以后到教室,学两个小时左右去吃晚饭,吃完饭会逛逛校园,逛到七点左右回去继续学习,学到九点半到十点往回走。听起来我的学习时间似乎少了很多,但每一分钟都是有效率的,每一分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想学了就出去玩一天,以前觉得我不舍得浪费这一天,但其实这一天换来的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的高效学习。
难度
一战:个人觉得统考的题越来越不好答了,第一眼看上去好像并不难,但是想考高分却不容易。这也是我在第一年失败之后换了自命题院校的原因之一。
二战:很多人可能都会觉得自命题院校难,我最初也这样认为,但是当我搜集到天师近两年的自命题真题,认真地分析过后发现,天师的自命题并不难,考的都很基础,并且非常重视实验统计测量。今年的题我起初是觉得有些难的,但是慢慢发现,我不会的题大家也都不会,真正能拉开距离的还是基础的知识。只要大家把基础的知识都记牢了,理解透了,对于有难度的题尽量多写,哪怕是近似的知识点也可以写上去,这样专业课的分数一定低不了。
下面说一下各科的复习:
政治:政治我考的并不高,而且由于一战的失败主要是因为专业课,所以二战期间在政治上花的时间也不多,前期只是把肖1000做了一遍,建议大家做两到三遍,因为政治能拉开分数的主要就在于选择题。剩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复习大题,做了肖四肖八,以及某个机构的冲刺讲义。到后期大家压的题都差不多,背就可以了,主要还是选择题,很重要。
英语:前期是每天用乐词app背单词,每天做一篇真题,并且跟着网课把所有的知识点,语法等吃透,一周背一篇作文。到后期,真题都做得差不多了,留出来两三套给自己模拟,并且巩固之间做过的题,背真题中的单词短语,个人觉得这样背比在app上效率高。
专业课:一战期间,在七月份之前就是看书,看视频,做题,整理错题。七八月份又把所有的视频巩固了一遍,九月份正式开始背。二战期间3-6月就一直在忙毕业和论文的事情,没有完全投入学习,但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学习,在这期间把专业课的视频又巩固了一遍。正式毕业之后,吸取了一战的教训,不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我很努力而学习,而是自己真的在学习。第二年的时候就学的很舒服,早上不再起那么早,每天都按时吃饭,但是效率却很高,学习中的每一分钟都做的是有意义的事。第一年专业课连完整的两遍都没有背完,第二年背了四遍,并且能够达到充分的理解和思考。在这期间,勤思的视频课和讲义起了很大的作用。有的时候背书背得累了,就看一下视频加深理解,尤其是王老师的统计课,我前后完整的听了三遍,每一遍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听完王老师地统计课,统计几乎可以不用再复习了,就把公式背好就可以,因为王老师把每个知识点都讲的非常透彻和易懂,比自己看书学效率要高很多。到后期开始背书的时候,勤思的讲义就足够了,但是前期一定要看课本,把每个知识点都弄懂,然后在背书的时候理解着记忆,这样无论怎么考,都跑不出讲义的范围。不得不说,勤思在我这两年的考研历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节省了我大量搜集信息的时间,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学习的效率,这两点对于每个真心想要考研的同学都是很关键的。
最后再说一下复试。天师是非常重视实验统计测量的,这无论在初试还是复试的笔试和面试中都能体现出来。至于面试中的口语部分,今年较以往有些调整,往年是给你三个单词,然后编故事。今年有两种题型,一种是给你一段英文摘要,让你出声读一遍,然后用中文总结一下大意;另一种是给你一句话,让你顺着这句话编一个一分钟左右的故事。这也提醒大家,往年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不能一味地按照往年地形式准备。在这一方面,我在复试之前报了勤思的口语训练营,每天打卡,对各种常规的口语问题进行练习。虽然说复试现场我的口语问题回答的并不好,但是确实用到了很多在口语训练营中学到的东西。在抽到口语题的那一刻,虽然因为题型变化有一些慌张,但也因为口语训练营的积累而没有因此乱了阵脚。所以说,准备充分才是致胜的关键。在专业课面试的问题中,有一个是“说一下阅读和记忆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很惭愧的是这个问题我一点也不会,但是在面试过程中我一点都没有慌张,而是很平静地跟老师说“关于阅读和记忆研究领域的新进展我了解地不多,我能不能说一下关于记忆领域之前的一些研究”,老师们很友好地点了点头。这种临场能力与我参加勤思实地的模拟复试是分不开的,在这两天我学到最多的就是临场能力,我可以看到每一个优秀的小伙伴们在遇到不会的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怎样的,大家是如何在面试中掌握主动权的,是如何让面试不冷场的,这些都是亲临现场才能深深体会到的。能走到复试,大家都很优秀,这时候心态就显得尤为重要,一定要沉住气,静下心来,不要把复试想得太难,也不要只局限于自己院校的复试形式,在准备过程中一定要全面,充分,才不至于在复试变化时乱了阵脚。
最后送给大家一段一直激励我的话“每一个考研的学生,你们都知道,考研这个东西,只要你动了念头,除非你考上了,否则你一辈子肯定不可能真正放得下。每每想到它,你为它努力过、付出过,但是最后你放弃掉再去争取一次的机会,你会在一个不知名的闲来无事的下午回想起来并沉默良久,为之动容,甚至会在午夜梦回时分泪流满面。因为,考研这两个字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叫梦想。人一旦有了梦想,就再也不能满足于在地上爬。”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做科研,优职学长为每位学子准备了一份科研资料,资料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科研方面的电子书,软件安装包,讲座经验。所有申请资料的同学都可以获得对应专业资料。资料会在三个工作日内发放,如果没有解决,大家可以到“优职学长”微信公众号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