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1、考研原因
我是在工作中逐渐对教育学产生了兴趣,想深入学习一下,再加上我妈的不断“洗脑”。于是,在18年的9月,我急吼吼的辞了职,急吼吼的开始准备。对比了几家机构,觉得勤思比较大,还有专门针对首师的课程,应该有保证,保守起见,就报了勤思的VIPA班,准备了三个月,一战失败了,意料之中吧。紧接着,就开始了二战,直接报了勤思的集训A班,我觉得,这次我一定行! 这一年,真的是我长这么大,学习最努力的一年了,我觉得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志愿学校,更多的是在备考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吧。
2、考研经历
我的整个专业课的准备主要想从时间规划、备考过程、学习方法和心态这四个方面说。
首先,学习时间上,我的的安排是早上8:30-12:30、下午3:00-6:30、 晚上8:00-10:30。除了偶尔有事要出去和学的累了丧几天,基本每天都这样。另外,给在家学习的小伙伴一个建议,手机不要放身边,我一般是在客厅学,手机放卧室、静音。因为既然决定考研,社交什么的还是放一放吧,要先舍才有得。
其次,整个备考过程我是跟着勤思的课一步一步来,总共分为了三轮,第一轮了解基础知识做思维导图,第二轮系统背诵,第三轮巩固强化和提升做题速度。我觉得勤思的书和课的系统性很好,把一厚本参考书里的答题点都很有条理性地整理出来了(我对比过),方便记忆。而且,老师讲的很清楚,我记住了老师反复强调的一句话,教育学最重要的就是框架。所以我在第一轮就按照老师的指导,很快地把这个工作做好了。我还做了各科的思维导图,帮助记忆。
接下来,就是16天的集训课,上了集训课我才发现,我的知识框架还不够精简,记忆起来还不够快,主要是知识点之间的串联还不够体系化。集训的各科老师有一整套相互串联的背诵公式,基本上大的框架套在相似题目上,都能很快背会,比如各种教育人物的思想。有了框架,后期复习起来很快,有的科目能一天过完一本。但是,对于我来说最有用的是老师讲的大题的答题思路,老师讲了每一类大题如何去答,非常有逻辑,对于跨考的我来说,很实用,而且我觉得这个对于之后写论文也有帮助。另外,老师还分享了一些高质量的文章,都是比较出名的教育家的一些思考,有利于我们了解最新的形势和提高教育学素养。后期利用业余时间看看,对于梳理不会的大题的思路,也有帮助。
然后,学习方法上,我在后期就是用艾宾浩斯曲线来重复,然后训练做题速度。每天晚上和我妈遛弯的时候给我妈讲,一起讨论讨论,很有效果。另外,勤思的每日打卡服务也不错,我每天晚上把自己学的内容打在小程序里,就又巩固了一遍。总之,最后达到的程度就是,合上书框架都能背出来,答题马上有清晰的思路。
最后,心态的调节可以说是备考的关键,我是在家学,白天只有我一个人,很安静,学进去了就会很专注。但是有段时间感觉自己就跟蹲了监狱一样,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太单调了。还是安老师给我打了电话,开导我之后,才想通。自己的选择自己要坚持下去,后来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不学反而心里会不踏实。这里最重要的还是心态的调整吧,迷茫的时候梳理一下考研原因,都列出来,有了动力就没那么不开心了。
3、对学弟学妹的鼓励与指导!
总而言之,我觉得考研一定要坚持,大部分人都知道怎么做,可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寥寥无几。所以,知道怎么做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能做到才是关键,要学会去用理智自如地调节心态和控制行为。结尾附上我经常看的一段老师的话,虽然没有那么华丽和鸡汤,但都是满满的真实感。每次迷茫的时候看看,就会理性很多。“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坚持不了,那你就放弃,但是你放弃了就不要抱怨,我为什么没有得到。所以人生就是这样,要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而且你还要懂得,一定来得及!”其实生活就是这样,总是在不断地去做取舍,所以只要把握住自己最想要的就好了。最后希望和我一样喜欢教育学的小伙伴,来年都能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