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我最初选择考研的原因很简单。为了自己能够得到更好的锻炼和提升。
对于一个跨考生来说,专业课的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我自己也曾翻看过教育学的教材,但是总是抓不到头绪,让我觉得知识过于庞大复杂、无从下手,报了勤思以后,我有很大的一个感触是专业老师的指导会让我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率。我时常觉得,考研就是一场时间的竞争。而我在选定目标以后,要做的就是抓紧时间,提高效率,快速有效的掌握专业知识。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只要耐心细心的听,讲一定能够听懂。我在准备专业课的复习时,就是反复的听勤思的课程。
并且,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首先,对知识要保有一种好奇心,对新奇的一切都要有兴趣。当用心去学习知识的时候,那些繁琐的理念变得不再枯燥,在心态上要乐于学习。
其次,要让自己参与到学习中,让自己走心。对于教育学中的原理,要加入自己的理解,能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一遍。对抽象的理论知识要构建出自己能够理解的意义,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而不是不假思索,不带任何理解的去背字面上的知识点。
最后,任何专业课都要形成专业思维,对于繁杂的知识,要能构建出整体的框架,我在复习的过程中受到的启示是,知识是永远背不完的,学习是不能靠把所有的知识记下来的,要比记忆的话,人是比不过电脑的。要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要注意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树立建构的意识,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
勤思的专业辅导课安排十分有层次,首先是基础课程,然后是强化课,最后是冲刺。这里的每一步都不能少,我并不是一个善于规划的人,所以跟着勤思一步一步的打下基础,树立学科思维,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学会应试答题技巧。即提高节省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我在准备初试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的焦虑,而只是抱着单纯的学习、提升自我的心态去进行复习,所以在初试并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事情。
而当我得知自己的复试初试成绩,知道了自己的排名,属于压线进去的排名。进入复试的会有六个人,我排在第四名,总共录取五个人。这个阶段的我不再有准备复试初试时的平稳状态,反而有很多艰辛的过程。
首先,各种事情似乎都挤在了一起。我同时在实习,写毕业论文,要同时准备考研复试。让我觉得分身乏术,身心俱疲。复试的参考用书和初试的完全不同,并且这些书我在大学期间也没有学过。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我觉得任务十分的艰巨而繁重。
其次,我在复试准备阶段时,十分的敏感,在实习过程中,被师傅批评了一句就让我怀疑自己。来自别人的消极评价会让我变得十分的焦虑、紧张,内心变得更加的忐忑,更加的没有自信。
最后,因为过分看重复试这一个环节,过度的得失心,让我的心态、情绪极不平稳。
我一直谨记老师们说过的一句话“考研复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千万不能够松懈。”我也有一种意识:自己是绝对不能掉链子的,一旦小瞧了复试,不认真地对待它,可能就会功亏一篑。这种过度的重视让我总是会有一种可怕的念想,就是自己会成为被淘汰的那一个人。
在得知成绩不久以后,我来到了勤思参加模拟面试,因为匆忙,准备不够充分,加之紧张、压力,模拟面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我焦虑、消极、哭泣,感觉十分的无助,勤思老师在这时给了很多关怀,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吴老师跟我说了很多学长学姐的考研经历,让我了解到自己现阶段的情绪并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所特有的,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都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情况,重要的是要冷静下来,找准目标、踏踏实实的准备,许多学姐学长的成功经验也激励着我,他们向我展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我更加意识到,此时的我应该化消极为积极,乐观地去看待未知选择,相信知己,自信的状态才能更好的、更快的、更深入地学习。
回顾我的考研经历,我认为平稳的状态是十分重要的,适当的动机,不太紧又不太松的准备状态是备考的关键。在冷静、理性的状态下,循序渐进,一日一步、脚踏实地的投入其中,这样势必能够以坦荡、从容的姿态迎接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