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说起考研,我的动机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刚开始同班的同学考上西南,华南等,我心里不服气,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到后来一点一点深入了解教育,发现教育在潜移默化的引导我向善,用阳光的一面看生活。我逐渐喜欢上了教育。
其实,我的考研经历很简单(因为我事先喜欢做计划,大多数是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学习):下面我先简单说下我的大致计划,然后再具体说下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安排。
总体计划:
9月之前专业课书(配合勤思课程)看完一遍,做到头脑中有大致框架;9-10月,结合勤思课程,进行专业课第一遍背诵,同时着手公共课;10-11月,结合勤思课程,进行专业课第二遍默背,边背边画框架,并做真题;同时公共课也开始做题;11-12月,根据自己画的框架进行专业课第三遍背诵,做真题;公共课继续做真题(政治适当进行背诵);12月到考试,知识扫盲,调节心情。
专业课(早上和晚上复习)
其实,在考研的几门课程中,我觉得专业课是最简单的一门课程:一方面是喜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我觉得按照勤思课程的计划进行学习(勤思每个月底,王老师都会进行答疑,大家可以互相了解进度,并适当调整自己的计划),完全可以十分轻松的应付考试。这里,我就简单说下准备阶段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 教育研究方法方面,这门课程对于初试阶段是一门很简单的课程,考试试题是非常简单的。因此,学习这门课程只有一个办法:背,尽早背,尽量多背。
2. 教育学原理方面,无论初试还是复试,这门课程都非常重要。因此,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除了尽早背与多背外,还需要有重点的模块化学习(建立在看完一遍的基础上)。我在学习这门课程时,首先单独将课程与教育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单独拎出来并写在本子上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其次,进行分类别的记忆。比如:在课程方面,我会把会考名词解释的知识归为一类,考解答题的知识归为一类,考论述题知识归为一类,根据知识考试类型有层次的进行记忆。(在这里大姐也可以进行迁移,同时也适用于其他科目)。
3. 中外教史方面,这方面的知识我学习起来非常轻松。这主要得益于我平时喜欢了乱想,乱看书,并将课本上僵硬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这里我简单举一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在学习有关魏晋南北朝时代教育知识时,我查阅了好多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了解到在那样一个世族豪阀(如琅琊王氏)的背景下,出现许多风流英雄儿女,他们四处游学,名声鹊起,投靠门阀等(我记得我当时特别迷恋林家俊先生笔下人物,风流又不失气节,花了好几天的时间去研究。这是不好的一方面,大家需要引以为戒)。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发现那些知识会特别有趣,而且还会时不时人物化。
4. 至于教育心理学方面,我不太擅长这一方面。我当时分析历年来的考题,重点记忆考试频率高的知识。当然,这是非常冒险的一种做法,适用于大家临上考场前。
政治(零散时间复习)
对于政治,我前期并没有开始准备。直到9月下旬,报了一个班,跟着班走。对于政治的复试,我前期复习时间很零散:前一天晚上临睡觉前看知识点,第二天午饭,晚饭时间做题)。11月后,开始每天中午背诵知识点并默写。12月,将各种做得题目(尤其是错题)在晚上睡觉前浏览。
英语(下午复习)
因为大学本科英语,我个人觉得记单词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作用。因此,从9月我开始复习英语时(一直都是下午),每天翻译一篇阅读理解(手写下来),然后针对标准的译文进行逐句修改。同时,将自己认为的好词佳句整理在本子上,第二天早上,通读三遍后,再全文通读二遍。当然,每周六,我会在下午2:00——5:00进行整套英语考试,用来准确把握时间。注意的一点是,每周写一篇小作文和大作文,并背诵范文,后默写。
考研,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大家有目标,有计划,有方法的进行。祝18级的学弟学妹取得一个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