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距离东师公布拟录取名单已经四五天了,一想到即将可以去东师读研究生,我的心情仍然是激动的,雀跃的,一年多的辛苦和付出总算没有白费。19考研,本科是信息管理档案学,跨考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最终以初试第二,复试第三的成绩被录取。
先说说自己为什么考研。
当初决定考研是因为想换一个专业,想从事与教育相关的工作,考研给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和平台,让我能够重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所以我从第一天决定考研开始就非常坚定,我一定要考,而且一定要考上。很多同学考研的信念很不坚定,觉得找工作也行,考研也行,这样的心态对考研其实是很不利的,所以我们决定考研之后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
另外考研过程中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周围难免会对你有质疑的声音,这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证明自己。我考研过程中也会在某个阶段陷入自我怀疑,觉得自己跨专业可能会处于劣势啊,之类的,但其实只要你肯努力,这一切都不是问题。
我是大三上学期决定考教育学的研究生,当时9月到12月份用了4个月的时间将教育学的5本教材看了一遍,用荧光笔将我认为重点的地方做了标注,东师是自命题,没有指定的参考书,所以大家不用在书的问题上纠结,用统考几本加上柳海民老师的就行。
同时英语跟着看视频课,做阅读150篇。这样就到了寒假,然后我觉得自己专业课的复习没有方向,就报了勤思的课程,一边跟着课程学习,一边做笔记,勤思的讲义对我的帮助很大,讲义把重点归纳出来,还标注了历年的真题,在后期我就是拿着强化班的讲义背诵的。所以非常感谢勤思的老师们一年来的帮助。
然后说一下具体的学习建议:
专业课:
(1)大三9-12月主要是阅读几本参考书,因为我是跨专业,这个过程对教育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一遍看书可以不做笔记,因为对书的脉络还没有清晰的了解,可以将不太理解的部分在书上做好标注。
(2)然后寒假期间到5月份,我一边看勤思的课程一边做笔记,这个笔记不是抄书或者是抄知识点,而是以自己的方式来做框架,用最少的文字表达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示等等,这对自己的能力是很大的提高,所以建议自己来做框架,框架的好处就是帮助建立你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后期的记忆,不容易将知识点弄混,比如中教史中,你可以按照时间来建立框架,也可以按照制度,人物来建立框架。另外听课的过程也很重要,听老师讲课本身就要比自己学更能加深印象,而且老师讲课过程中的思维在无形中也可以影响你,当时我特别喜欢听教育心理学还有教育学原理老师上的课,很清晰,能帮助我理解困难的知识点。
(3)6月份因为有期末考试,没怎么学习专业课,7月份到8月中旬又看了一遍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和外教史这三本教材,因为觉得这三本难度比较大,这一遍看书对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一边看一边尝试记忆框架。暑假在学校基本就做的这件事情,所以适当回归教材可以让所学的知识更加的扎实,所谓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4)从8月中旬开始就是痛苦的背书的过程了,一直到10月初我背完第一遍,当时觉得并不记得什么,但是背书就是这样需要一遍一遍的过,只有这样才能让知识更加扎实。10月到11月初背完第二遍,这一遍所用时间明显缩短,而且,记忆效果也明显提高。11月到11月中旬半个月时间又背完一遍,到考试时我差不多背完5遍,知识点都烂熟于心,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紧张的情况下回忆出来。背书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努力,下功夫,先背框架再背知识点,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5)专业课的学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后期要做题,通过做题发现问题,比如:如何安排时间,怎样组织答案更有条理,怎样布局。当时我刚开始做题无法答完试卷,经过不断练习才得以解决。所以后期做真题和模拟题都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是我给学妹学弟的一些建议,考研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所以学弟学妹们确定了方向就不要放弃,相信你自己,你说你可以,那你一定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