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学生投稿,为学生真实考研经验,勤思首发,转载请申请。
一、备考心态的调整
“考研”真的不是件随随便便的事情,在决定考研之前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是为了弥补自己的高校梦,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学历,亦或是喜爱科研,总之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一定要为自己的考研之路找到一个奋不顾身的理由,因为越到后面压力越大,如果意志不够坚定的话很容易就会放弃了。就我个人而言的话,考研这个事情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就定好了的,我本科是一所“双非”省属师范大学,在省内这所学校还算可以,但是出省之后就算不得什么了,所以在我刚入大学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四年之后一定要考取最好的师范大学,要向校友石中英教授看齐,要用自己的努力换回父母的笑颜。
我本科是教育学的,我们专业的老师也都非常认真负责,大学三年带着我们读了不少专业书籍,但即使是这样,到了真正备考的时候我还是心慌,毕竟要考的是执教育学牛耳的北京师范大学,是无数学子心心念念的985高校,竞争压力巨大。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偶然结识了勤思教育学的吴老师,她给我介绍了北师教育学考研的一些情况,根据我的情况推荐了班型,我当时也是犹豫了不少时间,后来想着二战的代价远远超过报班的费用,不仅浪费金钱还浪费时间,于是就报了那个班。
二、备考复习的注意事项
(一)不要拖延,不要押题
如果说传授经验的话我只有一句:不要拖延!不要拖延!不要拖延!(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定好了计划就开始实行,不要犹豫。前期一定要尽可能多得搜集资料,报考院校啥的就不说了,就复习而言的话,参考书是远远不够的,要辅助以一定的资料,前期最好就把真题什么的拿到手,你要先看看那个学校的题型到底是什么样的,出题风格是什么样的,各科的重点在哪里,有很多知识是重复考的,这个前期做好了之后再去看书就会有目标很多,看书千万不能一字不落的从头看到尾,看完了也就忘完了,根本没什么用,要有侧重点。在资料方面的话勤思的参考资料是很齐全的,讲义啥的都是北师研究生编写的,专业性较高。
资料准备齐了就要脚踏实地地看书了,脚踏实地比什么都重要的多。文科的东西很多是需要记忆的,但是北师大列出的书目有11本,要想把这11本完全记下来是不可能的,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去动手整理笔记,把11本书浓缩成自己的东西,整理的过程是很费时间的,不需要所有的东西都写上去,写个关键词就可以了,辅导班的老师教我一种方法,就是你读完之后把关键词挑出来,然后别的不看只看关键词,看看能不能根据这几个关键词把那一段话复述出来,只要能差不多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就说明关键词提取的是成功的,要是没法复述的话那就说明关键词提取失败,要重新提取,多次重复就可以找到关键词了,记忆的时候就记这些关键词,是不是轻松很多。
教育学虽然有考试大纲,但是我作为一个本专业的学生想说,考研大纲真的太简单了,只记大纲的话想考200分都难。现在越来越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是比识记高一个级别的,比如2015年北师考了“结合你自己的理解,谈谈古德莱德课程分类的理论意义”这个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知道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到底是怎么说的,还要动用课程的相关知识去分析它的理论意义。所以说,只看大纲是不行的,一定要看书本,整理出自己的笔记,虽然花的时间比较长,但是会使后期的复习简单很多,最起码能保证所有的知识点尽在掌控,无论考到什么都是我了然于胸。说到这个地方,我再插一句,不要押题!千万不要押题!即使到最后的冲刺也不要押题!今年的740和311充分证实了我的这句话,押题坑死人不偿命啊。教授们的心思咱们这些人是完全猜不透的,咱们还是能记多少记多少,能会多少就掌握多少,就像我今年的考试,北师的学姐说他们老师不喜欢考法案,但是今年50分的外教史偏偏考的全部都是法案,幸好我考试之前的一个晚上把近现代的法案全部重新看了一遍,不然到考场上真的编都没法编。
(二)回归统考
在复习的时候辅导员叮嘱我要在看书的时候看看统考的题目,后来印证学姐的话是对的。2007年开始教育学专业考研实行国家统考,2012年这一局面被打破,部分院校开始自主命题,2013年有40多所院校加入到了教育学专业考研自主命题的行列,2014和2015年自主命题院校的数量又有了新的增长,同时,也有个别院校由自主命题又退回统考。这些变化让人有些措手不及,但是教育学考试无非就是那些东西,无论是参加自主命题还是非自主命题,考的内容无非就是那些,统考已经把知识点考熟了考透了,而自主命题刚刚开始不久,所以这个时候把统考的资料拿出来做参考是有必要的,你会发现不少非统考的学校沿用的还是统考的命题思路,甚至有些知识点都是一样的。所以,一定要回归统考,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意向院校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准备复习,如此,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勤思了,无论是课程顾问老师还是辅导员,在备考的时候都给了我很多复习方面的指导,特别是方法上,这些做笔记、关注统考都是辅导员学姐多次跟我强调的。方法不能代表努力,但是有的时候你会发现,恰当的方法会让你的努力变得更加有效,考研拼的不是耐力和时间,而是效率,谁能在同样的时间里把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谁就能笑到最后。
(三)逐个击破
每个学科的复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就教育学原理而言,它是教育学专业课的重点,约占100分。它是学习教育学其他内容的基础,所以,一定要透彻理解这一部分的知识,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育学原理部分的知识理论性比较强,是教育学学科的基础性、统领性课程,内容比较繁杂,知识点也比较零散,所以复习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一定要做到耐心、细心。在复习的初始阶段,一定不要急于记忆,而是要注重理解。我觉得可以把教原与已有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思考,这样的话会生动有趣很多。教育学原理的考试题目都比较灵活,所以在复习时要格外侧重思考和理解,只有活学,才能更好地活用。只有理解,才能更好地记忆。
教育史部分的内容最多,知识点最繁琐,也最容易混淆,并且难于记忆。复习的时候要有侧重点,不必面面俱到,重点是要建立教育史的知识框架,理清知识脉络。教育史可以分为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和教育实践史。在教育思想史方面,要重点关注每位教育思想家的教育思想,着重关注其与众不同之处,注意对比区分,这往往是常考内容。在教育制度史方面,中教史可以按照时间的线索,从古至今去整体了解;外教史则要注意国别之间的差异。在教育实践史方面,需要关注各个时期的教育活动。复习教育史时,一定要会做笔记,知识体系的形成很重要,关键词的方法很奏效,一定要掌握方法,事半功倍。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都是勤思的辅导员学姐告诉我的,我在复习的时候就是按照这样的线索梳理知识点,帮助我省了很多时间。
(四)心态放平和
考研很大程度上是对心态的考验,谁能够沉下来按部就班地复习谁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抛却以往的成绩,放下所有的执念,把心沉到尘埃里,踏踏实实复习,考研不是什么难事。我在备考的时候也会怀疑自己,会抱怨效率很低,不时地把自己困在一个地方出不来,这个时候我就想起吴老师,跟老师打电话交流一下自己的困惑,她会举一些其他学姐的例子来鼓励我。特别是在十二月份复习的时候,我的政治复习得很差,导致整个复习节奏都被打乱,哭了很多次,总觉得自己不行,不敢去面对月底的考试,我实在是没办法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于是给吴老师发QQ,没想到平日里很忙的她立马回复了我,跟我说了很多很多,不断地鼓励支持我,后来我就调整好了,“不就是考试嘛,我把会写的写上就可以了。”所以在真正走上考场看到试题的时候我反而没有那么紧张了,脑子就一个念头,“把我能写的都写满。”后来分数出来,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在这里真的要感谢吴老师备考时期的鼓励和支持。
三、复试部分
北师的复试来的很快,2月18号成绩出来,3月12号就要去复试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去准备复试,我寒假在家基本上没有看书,23号回到学校之后才开始看书,那个时候真的挺慌的,因为北师复试刷人很严重,基本上是1:3,有的方向达到了1:5,有些专业甚至把初试第一名、第二名都给刷掉了,当时就特别后悔自己寒假的时候没有好好把本科读过的书再看一遍,没有找一两本教师教育的书来研读,但是后悔完全没有什么用啊,我就听取了我们本科老师的建议,把本科阶段写的读书笔记什么的挑选了几篇还看得过去的整理成小册子,把自己写的东西重新熟悉了一遍。又看了一本朱旭东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改革30年——教师教育篇》,就这样我特别心慌地去了北京。
总的来说,面试真的没想象的那么可怕,态度真诚,有多少说多少,就算是完全没有准备的东西也尽量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老师并不是要求你对某个问题有什么深刻的见解,而是看你有没有去思考一些问题,能不能有条理地把你的观点呈现出来。具体的面试问题绝对是因人而异的,他们问我的那些问题都是根据我的自我介绍和回答来的,所以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自我介绍,要对自己说出来的书、经历十分了解,不然的话就不要提。
我的公共课考的分数不是很高,所以没有什么可以跟大家交流的,只想交代一句,反复做真题。就英语而言,我把自己能找到的历年真题前前后后认真做了两遍,光是单词我就整理了三本笔记本,后期室友在刷模拟题的时候我还是以真题为主,认真地看了一遍。所以我觉得,英语的话只要把真题好好看看就行了,把里面的单词、句子、文章的逻辑等理清就可以了,不需要再去做形形色色的模拟题,模拟题终究是模拟,不是实战。
以上就是我备考的一点经验,仅供17考研人参考。如有些许启发,荣幸之至。